不完整的教會和聯邦政府紀錄,統計有至少6000名孩童死亡、3200名死在過於壅擠的寄宿學校。
民間組織與政府亦攜手開辦各式教育計畫,如薩斯卡通地方的部落委員會與「學齡前兒童家長家庭指導」組織(Home Instruction for Parents of Preschool Youngsters,HIPPY)合作,為學齡前兒童的父母開辦原住民教學,讓父母更能夠教導孩子原住民文化。真相與和解委員會在2015年公布的最後一份報告書中,概述了該教育系統的六項「不可否認」的結論,其中包括:「聯邦政府未能為住宿學校設定明確的教育目標和標準」、「未制定或實施有關教師資格的政策」、「教師資歷不高、工作過度、薪水低下」、「課程(強調『四R』——閱讀,寫作,算術和宗教)不僅是基礎課程,且與學生的需求、經驗或興趣無關」、「學生離校時缺乏在家庭社區或『更廣大的勞動市場』成功所需的技能,更有許多人沒有完成學業便離開了。
不完整的教會和聯邦政府紀錄,統計有至少6000名孩童死亡、3200名死在過於壅擠的寄宿學校。聯邦政府支持學校教育,基本目標在於減少原住民對公共資金的依賴,使原住民在經濟上自給自足。「你被帶到這裡時(學校的口譯員後來告訴我),出於入學目的,被要求說出自己的名字。加拿大原住民語言多樣性豐富,官方紀錄有超過70種語言。順便一提,根據阿夕尼波因的傳統習俗,這是哀悼的象徵——死的人與自己越親近,剪得越短。
在某些案例中,即使是在給父母的信中,他們也被禁止說母語。最近一次的教育節於溫哥華舉行,匯集了全國近5000名國高中生,透過對話、展覽和影音,向他們介紹印地安寄宿學校的歷史與影響。其中很多居民是泰雅族原住民
超過半數第一民族居於加拿大西部省份。名為「寄宿學校」的文化滅絕 此後,加拿大透過使原住民兒童上教會與政府設辦的印地安寄宿學校(Indian Residential School),試圖同化原住民。原民族領袖希望歐洲-加拿大式的教育,能夠幫助年輕人學習新移民社會的技能,並幫助他們成功過渡到以陌生人為主的世界。由於男女分校,兒童被帶離家和父母,與兄弟姐妹分離。
寄宿學校禁止原住民學生說母語、實踐文化傳統,對學生的身心影響、甚至性虐待事件不在話下。2006年,聯邦政府,教堂和原住民團體通過了《印度寄宿學校和解協議》,同意為這些學校估計8萬名倖存者提供20億美元的方案,以及真相與和解委員會(Truth and Reconciliation Commission)的成立。
剪完頭髮後,我沉默地想著是不是我媽媽死了,因為他們把我的頭髮剪到貼近頭皮。傳教人員花了許多時間精力在基督教習俗上,同時批判詆毀原住民的神靈傳統。學生們與世隔絕,其文化遭到輕視甚至貶低。第一民族阿夕尼波因人(Assiniboine)Ochankugahe在他的回憶錄《阿夕尼波因酋長的回憶》(Recollections of an Assiniboine chief)中寫道: 入學六個月後,我懊惱地發現我失去了我的名字,取而代之的是旁人硬給我取的英文名字。
最後一間民間營運的印地安寄宿學校則是1997年關閉。但是直到1996年,最後一所官方印地安寄宿學校才關門大吉。1931年,寄宿學校到達顛峰,全加拿大共有總計80間寄宿學校。原住民學生展開訴訟 到了1920年代,參加寄宿學校已成為義務。
編譯:Yi-ching Kuai 加拿大原住民人口數約140萬,佔總人口數4%:其中,稱為「第一民族」(First Nation)的印地安人佔六成,梅蒂人(Métis)佔三成,因紐特人(Inuit)佔4%,為三大主要族群。此制度更對整個原住民族群影響深遠。
同化的措施在一抵達學校時便展開:剪髮、以新制服換掉傳統服飾,許多人甚至被取了新名字。值得注意的是,第一民族、梅蒂人和因紐特人會說原住民語的人口數,高於以原住民語為母語的人口數,意即有更多原住民學習原住民語作為第二語言。
經費有限導致伙食的份量與品質低下,吃不飽、營養不良的學生變得易於受到疾病感染,如肺結核和流感。羅馬天主教置辦的學校佔五分之三、聖公會的佔四分之一,剩下的則是長老教會及加拿大聯合教會。民間組織與政府亦攜手開辦各式教育計畫,如薩斯卡通地方的部落委員會與「學齡前兒童家長家庭指導」組織(Home Instruction for Parents of Preschool Youngsters,HIPPY)合作,為學齡前兒童的父母開辦原住民教學,讓父母更能夠教導孩子原住民文化。真相與和解委員會在2015年公布的最後一份報告書中,概述了該教育系統的六項「不可否認」的結論,其中包括:「聯邦政府未能為住宿學校設定明確的教育目標和標準」、「未制定或實施有關教師資格的政策」、「教師資歷不高、工作過度、薪水低下」、「課程(強調『四R』——閱讀,寫作,算術和宗教)不僅是基礎課程,且與學生的需求、經驗或興趣無關」、「學生離校時缺乏在家庭社區或『更廣大的勞動市場』成功所需的技能,更有許多人沒有完成學業便離開了。不完整的教會和聯邦政府紀錄,統計有至少6000名孩童死亡、3200名死在過於壅擠的寄宿學校。聯邦政府支持學校教育,基本目標在於減少原住民對公共資金的依賴,使原住民在經濟上自給自足。
「你被帶到這裡時(學校的口譯員後來告訴我),出於入學目的,被要求說出自己的名字。加拿大原住民語言多樣性豐富,官方紀錄有超過70種語言。
順便一提,根據阿夕尼波因的傳統習俗,這是哀悼的象徵——死的人與自己越親近,剪得越短。在某些案例中,即使是在給父母的信中,他們也被禁止說母語。
最近一次的教育節於溫哥華舉行,匯集了全國近5000名國高中生,透過對話、展覽和影音,向他們介紹印地安寄宿學校的歷史與影響。政府承認寄宿學校教育失敗 真相與和解委員會在2008年成立,宗旨為調查關於寄宿學校的事實真相並公諸於眾,當時的加拿大總理史蒂芬・哈伯(Stephen Harper)亦在委員會成立之時,公開向原住民道歉,並表示寄宿學校政策「扼殺了印地安孩童的文化認同」(Killing the Indian in the Child.)。
」除此之外,企圖同化原住民結果致使他們迷失方向,缺乏安全感,讓他們覺得既不屬於原住民、也不屬於現代社會。曼尼托巴第一民族教育資源中心(Manitoba First Nation Education Resource Centre)開辦年度科展,為加拿大國內首例,以滿足對於科學有興趣的第一民族學生。教育下一代 如今,真相與和解委員會積極讓兒童及青少年,參與過去曾在印地安寄宿學校出現的教育課程,且設立了「教育節」與年輕族群接觸,成為日後全國性活動裡極為核心的一環。隨著1867年《北美洲北美法案》的通過,以及《印地安法案》(1876年)的實施,政府被要求為原住民青年提供教育並使其融入加拿大社會。
因此,政府與傳教士合作,鼓勵改信宗教和原住民經濟自給自足,卻導致1880年後制定嚴重依賴監護學校的教育政策,這些監護學校卻並非原住民領袖們所期待政府創辦的學校。此後幾年,原住民反對的聲浪日益增長,最終導致此一制度的廢除。
說完之後,校長說字母表中沒有字母可以用來拼寫這個小異教徒的名字,世界上沒有任何文明的舌頭可以發得出這種音……」 為了實現他們要教化我這個小異教徒的承諾,他們接著剪掉我的辮子。超過15萬名第一民族、梅蒂、因紐特兒童被從家人身邊帶走
超過15萬名第一民族、梅蒂、因紐特兒童被從家人身邊帶走。剪完頭髮後,我沉默地想著是不是我媽媽死了,因為他們把我的頭髮剪到貼近頭皮。
聯邦政府支持學校教育,基本目標在於減少原住民對公共資金的依賴,使原住民在經濟上自給自足。羅馬天主教置辦的學校佔五分之三、聖公會的佔四分之一,剩下的則是長老教會及加拿大聯合教會。2006年,聯邦政府,教堂和原住民團體通過了《印度寄宿學校和解協議》,同意為這些學校估計8萬名倖存者提供20億美元的方案,以及真相與和解委員會(Truth and Reconciliation Commission)的成立。編譯:Yi-ching Kuai 加拿大原住民人口數約140萬,佔總人口數4%:其中,稱為「第一民族」(First Nation)的印地安人佔六成,梅蒂人(Métis)佔三成,因紐特人(Inuit)佔4%,為三大主要族群。
政府承認寄宿學校教育失敗 真相與和解委員會在2008年成立,宗旨為調查關於寄宿學校的事實真相並公諸於眾,當時的加拿大總理史蒂芬・哈伯(Stephen Harper)亦在委員會成立之時,公開向原住民道歉,並表示寄宿學校政策「扼殺了印地安孩童的文化認同」(Killing the Indian in the Child.)。名為「寄宿學校」的文化滅絕 此後,加拿大透過使原住民兒童上教會與政府設辦的印地安寄宿學校(Indian Residential School),試圖同化原住民。
但是直到1996年,最後一所官方印地安寄宿學校才關門大吉。民間組織與政府亦攜手開辦各式教育計畫,如薩斯卡通地方的部落委員會與「學齡前兒童家長家庭指導」組織(Home Instruction for Parents of Preschool Youngsters,HIPPY)合作,為學齡前兒童的父母開辦原住民教學,讓父母更能夠教導孩子原住民文化。
不完整的教會和聯邦政府紀錄,統計有至少6000名孩童死亡、3200名死在過於壅擠的寄宿學校。真相與和解委員會在2015年公布的最後一份報告書中,概述了該教育系統的六項「不可否認」的結論,其中包括:「聯邦政府未能為住宿學校設定明確的教育目標和標準」、「未制定或實施有關教師資格的政策」、「教師資歷不高、工作過度、薪水低下」、「課程(強調『四R』——閱讀,寫作,算術和宗教)不僅是基礎課程,且與學生的需求、經驗或興趣無關」、「學生離校時缺乏在家庭社區或『更廣大的勞動市場』成功所需的技能,更有許多人沒有完成學業便離開了。